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谢泽锋,编辑 | 杨旭然
(资料图片)
三大白电巨头之一的海尔,一向以实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质量为外界知晓。但其实,海尔也曾立志成为一家全牌照的 " 金融王国 "。
从最初的一家城市信用社,到入股银行、收购证券、成立保险及代理销售公司,到介入信托、财务公司、VE/PE 等投资平台,再到一度流行的互联网金融,海尔追逐风口的脚步丝毫不亚于互联网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看,有能力在金融领域投入如此之多资源的企业也屈指可数。
在自己的楷模杰克 · 韦尔奇的影响下,自 2001 年起,张瑞敏大手一挥,决定向产融一体化发起全面总攻。
但 2020 年后,金融监管部门对金控平台及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日益趋严,海尔金控随即改名瘦身,转型为 " 产业投资 " 平台,为集团实业打辅助。
" 海尔金控 " 自此消失,成为了一段往事。从全面出击到收缩战线,海尔的金融实践,也成为中国实业企业进行产融经营的一个历史坐标。
01 产融构想
张瑞敏曾说过,如果见到杰克 · 韦尔奇,最想跟他请教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把大企业做小;二是制造型企业如何做金融?
沿着这两个问题,张瑞敏分别给海尔制定了 " 人单合一 " 的创客化转型,以及构建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
通用电气(GE)前董事长兼 CEO 韦尔奇,被称为 " 世界第一 CEO",在他的领导下,GE 将产融结合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GE Capital 曾以每年 20% 以上的增长显著超越 GE 集团,并且能够贡献收入的半壁江山。GE 金融还一度向寿险、退休年金、长期健康保险、共同基金、退休投资计划和汽车保险等全方位渗透。
可以说,没有 GE Capital 的功绩,就没有杰克 · 韦尔奇的成功。
但过度依赖金融,导致 GE 在 2008 年的次贷危机中遭到当头一棒。再加上继任者伊梅尔特提出的 GE Digital 转型失败,GE 金融帝国轰然倒塌,这家曾是全球第一大市值的公司,最终一分为三,沦为商业史上的反面案例。
海尔的产融之路走着和 GE 相似的路径。
早在 1996 年,海尔拥有一家名为 " 海永亨 " 的城市信用社。这一年,21 家城市信用社合并成立青岛市商业银行," 海永亨 " 就在其中。因而,海尔持有青岛商业银行 0.65% 的股份。
但在新世纪之前,受到政策及战略部署等影响,海尔的金融布局并未开始发力。直到 2001 年,张瑞敏的产融构想开始真正落地,海尔对外宣布构建产融结合的跨国集团。
这个时期的海尔集团全面出击,网罗各类金融牌照,参股多个金融公司:
最先入手的就是知根知底的青岛商业银行。据称,2001 年 7 月,海尔通过 10 多家关联企业持有后者 60% 的股权,后来,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等国际资本入股,青岛银行也成功上市;
同年 9 月,海尔决定以 4.72 亿元入主长江证券,成功拿下一枚证券牌照;三个月后,海尔又马不停蹄地成立保险代理公司;
2002 年 9 月,海尔拿出 5 亿元成立集团财务公司;
同年 12 月,和纽约人寿合作成立合资寿险公司……
一路狂飙之后,海尔金融王国的雏形初现。但这些布局与其产业端缺乏联动,除了青岛商业银行,无论是海尔纽约人寿,还是控股的长江证券,都没能(也很难)与家电业务实现真正的互动融合。
而由于金融人才的匮乏,加上贸然行动,海尔也栽过不少跟头。2002 年 10 月底,海尔决定收购鞍山信托,但这家信托公司一开始就并非优质资产。
当时,贪大求全的做派已经占据上风,操盘海尔金融的崔少华向张瑞敏建言:" 不管怎么样,先拿下来再说。" 张瑞敏对这位空降的金融高管的能力深信不疑。
此后,双方签署了 20% 的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但鞍山信托后续爆出了负债 21 亿、不良资产高达 5.8 亿的窟窿。海尔瞬时望而却步,最后上海国之杰公司接手了这块烫手山芋,解除了海尔的燃眉之急。
由于覆盖面过广,管理能力有限,海尔的金融布局无法形成合力。比如,长江证券的决策权还是在内部管理层手中,海尔人没有绝对的话语权,海尔纽约人寿的经营管理权则掌控在纽约人寿手中。
张瑞敏想效仿韦尔奇,但最终却做成为了财务投资者。
02 互金往事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海尔金融大戏也走向了下一个高潮。
2014 年,海尔金控正式成立,在原有银行、证券等为支柱的基础上,收购了支付、消费金融牌照,成立 P2P 平台,计划在彼时火爆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大展拳脚。
先是斩获支付牌照,快捷通支付最早由浙江新华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资设立。2014 年 3 月,快捷通被海尔网络以 1.5 亿元全资收购,海尔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电商平台、网上金融超市、理财产品等在线支付结算服务中。
再是消费金融业务,该年 12 月,海尔联合红星美凯龙、绿城电商、中国有赞成立了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海尔消费金融在当时创造了诸多第一,它是我国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后,第一家经监管层批准开业、第一家由产业发起设立、山东省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左手支付,右手消金,海尔打通了互联网金融的 " 任督二脉 "。海尔顺势推出了 P2P 平台海尔乐赚,以及主做小微贷款的海尔云贷等等。
在时任负责人王伟看来:" 快捷通类似于支付宝,它可以将海尔内部系统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
原本的规划中,海尔以快捷通为支付端口,融通海尔的资金流与信息流,并与日日顺、Ehaier 等板块共同合作;以海尔沉淀的巨量的消费客流,庞大的供应链、渠道资源,共同构建起庞大的互联网产业金融生态圈。
具体到业务,分为 ToB 的企业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以及 Toc 的创业金融和个人金融:
其中 Tob 主要针对海尔上下游企业,比如下游经销商可以用提前支付的货款购买海尔金融平台的理财产品,这笔资金在交割日自动划归海尔制造的账户,而经销商既可以采购商品,又获取投资收益。上游供应商可以将应收账款通过金融平台,以债权形式出售,引入社会化资金;
ToC 方面,主要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理财,以及小微企业主以众筹方式创业。消金板块的海尔消费金融 App、够花 App 和场景分期,主要涉及现金贷和消费分期。
当时脱胎于海尔集团的互金业务,也体现出极为明显的产业属性,当时的供应链金融占到了平台交易量的 60% 以上。
除此之外,海尔还于 2010 年成立海尔资本,投资了云米、云从科技等企业。
对于金融这盘大棋,张瑞敏野心勃勃,要知道海尔金控的实缴注册资本就高达 117 亿元,是 2014 年家电主业利润总额的两倍有余。
海尔在金融道路上的狂飙突进,再加上当时市场上的狂热氛围,海尔互联网金融团队甚至想将金融打造成海尔 " 二次创业 " 的范本。" 未来,人们谈起海尔时不仅会想起它的智慧家电,也会想起海尔的互联网金融。" 王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03 全线收缩
囿于自身金融人才的局限,加之金融监管趋严,海尔金控最终的归宿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02 年,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与海尔设立了海尔纽约人寿。双方联姻时,纽约人寿中国区总代表乔依德信誓旦旦地表示:" 海尔品牌绝对是一把开门的钥匙。我们的婚姻是一心一意,一辈子的婚姻。" 但是在十年后的 2012 年 5 月,海尔最终将海尔人寿出售给方正集团。
2015 年,海尔再次出售金融资产,将长江证券控股权转让给刘益谦的新理益,股权转让加上多年的分红,这笔交易海尔浮盈超 100 亿。
到 2020 年底,监管寒风再临。按照规定,未经央行批准,不得登记为金融控股公司。2021 年的最后一天,海尔金控更名为 " 金盈控股 "。
自此,海尔加速去金融化,大手笔出售旗下金融资产。中金公司上市后,海尔两次减持,持股份额从 9.12% 一路下滑到 5.94%。两次减持,海尔金盈套现约 78 亿元。这笔投资来自 2018 年 6 月,当年海尔金控以 54.12 亿从中央汇金手中接过 3.985 亿股中金股份。预计来看,这笔为期 4 年的投资,账面浮盈近 100 亿。
去年 6 月,海尔又以 4.5 亿元的价格,将快捷通支付的 100% 股权受让给小商品城。
另一方面,海尔金融主动放弃了 P2P 业务。其 P2P 平台乐赚金服的经营范围,删掉了 " 金融信息服务、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知识流程外包 " 等,再无 " 金融 " 属性。相当于海尔全面清退 P2P 业务。
海尔金控也在 2021 年 12 月,删掉了经营范围中的所有涉金融业务,变更为投资活动和数据处理服务,并更名为金盈控股。海尔金控正式成为历史。
海尔金控变更经营范围,来源:天眼查金盈控股也变身为 " 产业投行 ",号称 " 为产业而生,以产业为基 "。
频繁的 " 卖卖卖 " 后,金盈控股收入自 2015 年的 105 亿元营收巅峰,近乎腰斩至 2022 年的 57 亿元,净利润下滑到 24.86 亿元。
整体上看,海尔的产融布局其实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布局的成绩,大多是通过财务投资获得的。其通过自身产业品牌的影响力,以低价获取优质股权,尤其是对中金和长江证券的两笔投资,获取 200 亿的收益,成绩不菲。
但海尔并没有在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证明,自己有能力驾驭大型金融机构茁壮成长。进入新监管时代后,海尔金融全线收缩是必然的——其中有监管层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经营问题的合力。
甚至可以说,即便没有监管的限制,海尔金融也会逐渐走向收缩,那就是另一条故事线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标签: